推动宁夏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为先行区建设提供水安全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多次强调要保护好利用好黄河水资源,提出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明确要求。宁夏全面落实“四水四定”要求,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优化用水结构、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努力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全力保护黄河水资源
作为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宁夏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富,近90%的水资源来自黄河,59%的耕地、77.7%的人口依靠黄河。但是,宁夏地处黄土高原、黄河上游,水土流失问题历来突出,全区尚有水土流失面积1.61万平方公里,黄河宁夏段主河床因泥沙淤积每年抬高1~2厘米。宁夏森林资源量少质弱,草原植被破坏严重,河湖湿地不断萎缩,涵养水量严重不足。因此,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好黄河是长远大计。
加强黄河宁夏段综合治理。加快实施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工程,强化黄河薄弱堤岸、隐患河段和险工险段治理,消除堤防安全隐患,打造百年堤防,有效提升防洪防凌防灾能力。推动黄河滩区生态修复和岸线利用专项整治,加大“四乱”问题清理。搭建综合数字化平台,建设“智慧黄河”,强化对水文、气象、雨情、凌情、旱情等的动态监测和科学分析,确保黄河长久安澜。
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规模植树造林,加大贺兰山、六盘山、罗山、南华山等区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在沿黄堤防外100米开展绿化造林,构建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的区域性林网体系。强化封山禁牧,加大黄河支流水源涵养区退化草原植被修复,加强黄河支流两岸水土保持区荒漠化草原治理,持续增强水源涵养功能。严格保护地下水资源,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强化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依法关停地下水开采井。
增强水土保持能力。紧紧抓住水沙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推广彭阳小流域治理经验,探索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模式。积极推进用地养地结合、合理轮作倒茬耕作和坡耕地综合整治等,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加强退化土地治理,持续改良盐碱耕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
着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宁夏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北部引黄灌区主要水利设施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原有基础上整修、改造、扩建而成的,工程标准低,老化失修加剧,骨干渠道渗漏严重,水量损失较大。中部干旱带固海、盐环定等大型扬水工程,担负着150多万亩农田灌溉和中部干旱带70多万人的安全饮水和生态保护,供水任务重,但配套设施仍不完善,自动化、信息化监控手段落后。南部山区水资源调配主要以水库为主,水土流失造成库区淤积,有效库容严重萎缩,影响水库调蓄能力。因此,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是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关键。
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持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实施重点水利工程项目,积极推进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加快建设银川都市圈城乡供水、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固原市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工程,实施引黄灌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固海扩灌扬水更新改造等工程,加快城乡、工业园区等供水管网改造升级,持续推进病险水库、淤地坝除险加固,推进现有水资源高效利用。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稳定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投入机制,在大中型水利工程难以覆盖的地方,因地制宜建设小水窖、小塘坝、小高抽、小机井、小渠道“五小水利”工程,不断提升农田灌溉保障能力。加强对渠道、河道防渗砌护改造、险段加固和排水骨干沟道治理,减少跑、冒、滴、漏,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和供水保证率。
彭阳县小流域综合治理让荒山披绿
全面提升水资源集约利用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宁夏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据测算,到2025年将缺水4.7亿立方米,到2030年缺水将达到12.8亿立方米。用水结构极不平衡,全区农业用水59.3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84.8%,工业取水量仅占6.3%。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的生态警戒线。因此,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节水是根本出路。
加强农业节水增效。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推进灌溉体系现代化改造,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稳步提升灌溉水利用效率。调优种养结构,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加大政策、技术扶持力度,引导农民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大力推广喷灌、微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肥一体化、土壤保水剂等节水技术,积极推广地膜覆盖等耕作模式,实现节水与高效有机统一。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分级分类制定差别化水价,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有效压减农业用水。
加大工业节水减排。严格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建立高耗水企业、用水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录,提高工业用水超定额水价,严格限制高耗水项目和产业发展。全面开展工业节水改造升级,加快节水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推进能源、化工、建材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废水回用,加强冷却水、冷凝水循环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率。
推动城镇节水降损。强化城乡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从严控制洗浴、洗车等行业用水定额,积极推广循环用水技术、设备与工艺,鼓励开发利用雨水、中水、洪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推进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节水技术改造,鼓励公共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和居民家庭使用节水器具。完善农村集中供水和节水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农村改厕采用节水型器具。
持续强化水污染治理
当前,宁夏沿黄地区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面源三方面污染不同程度对黄河水造成污染,每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3.78亿吨,部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仅26%,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因此,保护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污染防治是重要任务。
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调整工业布局,严格控制大耗水、重污染工业的发展,开展煤炭、化工、有色等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推进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稳定达标排污。加大对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的环境执法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排污许可制度。巩固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深入开展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建立健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进农田退水循环利用。
加强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加强污水、垃圾、医疗废弃物处理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污水收集配套管网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采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强化污水管控标准,推进专业化管理维护,提升污水处理厂负荷率和处理效果。
加快构建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宁夏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管理主要依赖行政计划手段,水价、水资源费和排污费等经济调控手段、管理手段、标准与水平相对滞后,节水制度不够完善,先进节水技术推广进展较慢,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依法治水还存在薄弱环节,城市水景观工程、绿地浇水、城市路面洒水等不合理用水时有发生,全社会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建立节约集约、高效高质、多级多次的水资源利用体系是主要手段。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严格用水计划管理、用水总量控制、取水用途管控,将黄河水、地下水、地表水、非常规水等水资源分配到各市县,建立总量控制、指标到县、分区管理、空间均衡的配水体系。严格落实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增用水项目和取水许可“双限批”制度与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落实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考核制度,将水资源高效利用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党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范围。
全面推开用水权改革。全面建立“四水四定”指标体系和分区管控体系,促进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确权,加快构建市场化水权交易机制,建立水权交易平台,建立科学的水价定价和管理体制,推动水资源税配套改革,促进用水权商品化,推进用水权有偿使用。建立整治人造水面景观长效机制。
全面实施节水控水行动。建立健全高效用水、净水法律法规,提高各级水主管部门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强化执法力度和执法监督,加强对水问题、水危机、水法、水文化的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安全用水、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意识。
(作者单位:自治区政府研究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李 旭